常言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此理在诸多事务中皆有体现,于养生之道而言更是如此。有些养生之物,或益处相近,或名称相仿,或外形相似,然而其间差距却不容小觑。
譬如有一物,既能养血、养肝,又可调养经期。它不仅擅长养血,还能疏通血脉,有“散恶血,生新血”之美誉,其“柔肝养肝”之效更是备受推崇。此物有红白之分,白色者长于补益,红色者偏于疏泄。
这神奇之物便是白芍,它是植物芍药的干燥根。而开红花的芍药根则被称为“赤芍”。早在汉代的《神农本草经》中,便记载了芍药的养生益处,但彼时并未区分白芍与赤芍。直至梁代,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才明确提出两者的差异。
到了唐宋时期,人们总结出“白补而赤泻,白收而赤散”,由此可见二者本质有别。陶弘景在其另一著作《别录》中提及,白芍“主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去水气,利膀胱、大小肠,除寒热,中恶”。
白芍是养血基础方剂“四物汤”中的重要一味,其滋养肝脾之功亦不可忽视。正如《本草正义》所载:“一以益脾阴而收摄至阴耗散之气,一以养肝阴而柔钢木桀骜之威。”
白芍在历代备受推崇,医圣张仲景便十分善用白芍。《启源》一书中总结道:“白芍,补中焦之物,灸甘草为辅,主腹中痛,如时夏月,少加黄芩;若恶寒腹中,加肉桂一分,白芍二分,灸甘草一分半,此仲景神品也。”《本经逢原》亦提到:“白芍敛津液而护营血,收阴气而泻邪热,盖泻肝之邪热,所以补脾之阴,故仲景以为补营之首。”由此可见,后人对张仲景推崇白芍之事皆有耳闻。
后来,知名医家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点明了白芍的特点:“与当归、地黄同用则生新血;与桃仁、红花同用则消瘀血;与甘草同用则调和气血。”这些搭配方式也深受认可。
白芍的养生功效主要体现在养血、养肝、调养经期等方面。而养肝又可细分,既有传统意义上的“狭义”养肝,又有“广义”上的滋养筋骨、平息上亢的肝阳。因此,用白芍养生的益处和方法可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
一、白芍养生,善能养血
前文提及白芍滋养肝脏有广义之概念,实则白芍所有的养生益处皆可归结为“养肝”二字。白芍养血,亦是通过养肝来实现的,因为“肝主藏血,血虚则宜滋润补养之”。
若因血不足而脸色泛白、口唇和指甲暗淡无血色,可用白芍与当归、熟地、川芎搭档,这便是大名鼎鼎的“四物汤”。若在此基础上增加阿胶、制何首乌以及鹿角胶,则益精血之力更强。
若血不足而不能向上濡养头脑,可用四物汤加菊花、蔓荆子以及甘草搭档,既能养血,又能祛除趁虚而入头脑的风邪。
若血虚的同时伴有脾胃虚弱,导致气血两虚,此类情况颇为常见,可用白芍与人参、黄芪、当归搭档养生;若血虚不能滋养心神,可用白芍与生地黄、黄连、茯神搭档,以清心宁神。
二、白芍养生,可调经期
肝主疏泄,能够统帅经期,而经期以血为本,尤其是血虚之人适宜用白芍调养经期。例如“四物汤”,不仅可以养血,还能调经,在此基础上稍作改动便可用于养生。
若伴有气虚,可加人参、黄芪以补气生血;若伴有血热,可加黄芩、丹皮,并将熟地黄换成生地黄,或者直接用白芍与生地黄、地骨皮养生。这两个方法略有差异,前者适合阳盛而血热之人,后者适合阴虚内热之人。
若伴有血寒,可用四物汤加肉桂、炮姜、吴茱萸以温通血脉;若伴有血瘀,可用四物汤加桃仁、红花。
三、白芍养生,长于养肝
养肝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就白芍而言,既能滋养肝血,又能平息肝阳。此外,肝主筋脉,白芍养肝的同时还能滋养筋脉。
若肝郁气滞,可用白芍与柴胡、香附、甘草搭档;若肝郁血虚,可用白芍与当归、柴胡、薄荷搭档,以疏解肝郁、养血健脾;若肝与胃同时热郁,不仅胃中火热,还烦躁易怒,可用白芍与青皮、陈皮、丹皮搭档养生。
肝血充足则筋骨得以滋养,用白芍与甘草经常泡水喝,可以养血以滋养筋骨;若已出现筋骨不利,且风与湿邪久留,耗损气血,可用白芍与当归、人参、独活搭档养生。
白芍养肝的另一个特点是平息上亢的肝阳。若因肝肾之阴不足而肝阳上亢,可用白芍与怀牛膝、生代赭石、怀生地搭档养生;若肝热太过而上亢,可用白芍与羚羊角、钩藤、生地黄,以养阴清热、柔肝舒筋。
值得一提的是,白芍虽为常见植物,但养生时也不可过量使用,以6至15克为宜。生用白芍善于敛阴平肝;炒过的白芍药性稍缓,适合养血或者敛阴;用酒炒过的白芍,“酸寒”之性减弱,适合调养经期、柔肝。此外,根据“十八反十九畏”的养生“铁律”,白芍不能与藜芦一起搭档使用。
白芍与赤芍皆源于“芍药”的根茎,古时以花色区分二者,如今则按品种区分。二者源自同一类植物,名称也相近,但正如“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所言,在养生方面,我们更应深入了解其差异。
配资平台哪个好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