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就是↓
2 型糖尿病
就这?
知道你想划走了,「一惊一乍的,没病的都快给咒出病来了」。
先不要走,再听丁香医生念叨两句:
糖尿病不是简单的血糖异常,而是会伤害全身的组织、器官。最新研究发现:如果在中青年时期就患病,寿命可能会被缩短整整 10~14 年。
别觉得短就短呗,正在打工的朋友们,这少活的十几年,是我们未来宝贵自由的退休生活啊!
糟糕的是,你我可能已经处在危险边缘。
全国有高达 35.2% 的人处在「糖尿病前期」,也就是「差一步就确诊」。如果不加干预,其中约 64.5% 会在几年内发展成糖尿病(5 年的平均累积转化率,不同研究区间差异大「33%~75%」)
好在,还有救!
2 型糖尿病
越早确诊,寿命打折越狠
医学上,多数指南将 40 岁前确诊的 2 型糖尿病,称作「早发型 2 型糖尿病」(部分研究也使用≤ 30 岁或 ≤ 35 岁)。
就在前不久,医学期刊《柳叶刀》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其中有一篇涵盖 150 万人的国际研究,发现 [ 3 ] :
● 如果 30 岁前确诊 2 型糖尿病,预期寿命平均少活 14 年。
● 如果 40 岁确诊,也会少活约 10 年。
● 如果 50 岁确诊,则少活约 6 年。
简单说就是:越早得病,代价越大。
血糖一旦长期居高不下,全身就像腌渍在糖水里,最先受伤的,就是身体里最细、最脆弱的血管。比如眼底、肾脏,后期到重要的大血管(心脑血管)可能也难逃一劫。
比起 60 多岁才得病,40 岁(甚至 30 岁)前就得病,意味着身体在「糖水」里多腌渍了几十年,并发症会出现得更早、种类更多,恶化速度也更快:
● 致命的心血管问题翻倍:40 岁前确诊 2 型糖尿病的人,心血管疾病风险是非患者的 2~3 倍,且
● 肾脏和眼底这两个「沉默高发区」,问题来得更早也更猛:在随访中,平均 26 岁的青年 2 型糖尿病患者,80% 的受试者已出现至少一种微血管并发症。约 55 % 已出现微量白蛋白尿,50% 出现视网膜病变。香港队列显示,34 岁发病的患者在 60 岁时因肾脏并发症住院的风险是 54 岁发病者的约 6.7 倍 [ 4 ] 。
图源:根据《the Lacent》汉化
多国数据库的研究显示,2 型糖尿病的确诊时间每早一年,全因死亡风险上升 4%,大血管风疾病险升高 3%,微血管疾病风险增加 5%。
以前,2 型糖尿病是中老年病;现在,它正越来越年轻化,尤其在发展中国家、中低收入人群中最明显 [ 2 ] 。
背后有一个关键推手:肥胖。
年纪轻轻就发胖
加速 2 型糖尿病年轻化
根据 2025 年《柳叶刀》系列文章:
● 过去 30 年间,全球肥胖率上涨了 244%,青少年和年轻人是重灾区;
● 中国一项基于医院的研究显示,18 岁以下人群 2 型糖尿病的患病率增加了一倍多,从 1995 年的每 1,000 人中 0.04 人上升到 2010 年的每 1,000 人中 0.10 人 [ 5 ] 。
肥胖是导致青少年早发 2 型糖尿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数据显示,大约 85% 至 90% 的青少年在确诊 2 型糖尿病时已属肥胖 [ 5 ] 。
除了「管不住嘴,迈不开腿」外,研究者提出了一个新概念:致胖环境(obesogenic environment) [ 1 ] 。
什么意思?
长胖不是简单因为你不自律、太爱吃,而是这个世界本身就有点「坏」, 在这个环境里,不放纵都难 。
比如——
● 外卖随叫随到,哪怕大半夜嘴馋,也能想吃就吃;
● 奶茶凑单比单杯更便宜,零食甜品优惠一波接一波;
● 活动空间越来越小,生活节奏越来越快;
● 食物的糖、油越来越多,吃一点就热量超标……
前段时间洋抖上有个对比视频挺火:同一款零食,美国的配料表比欧洲多了一堆「增肥神器」——果葡糖浆、氢化植物油、高果糖玉米糖浆……简直是怎么胖人怎么来。
让正深陷外卖大战的我们看得一个激灵:本来只想点一杯奶茶,结果被各种满减和补贴撩得上头,一顿操作猛如虎,结账时发现手里多了炸鸡、蛋糕还有一份甜品……
这些「微小的选择」,日积月累,就是一个字——胖。
尤其是随处可见的腹型肥胖,更是「早发型 2 型糖尿病」的头号推手。
别等症状出现才后悔
糖尿病其实可以更早「刹车」
2 型糖尿病并不是突然发生的,它有一个「可逆的缓冲区」——糖尿病前期。
糖尿病前期没有明显症状,但胰岛已经开始出现问题。如果此时能控制住血糖、管理好体重,就可能推迟,甚至避免患病。
更重要的是:每推迟确诊 10 年,寿命大约能多活 3~4 年。换句话说,即便最后无法避免,推迟其发病,也算是巨大的成功。
01
判断是否属于高风险人群
如果你属于以下情况之一,那就属于高风险人群:
02
建议定期监测血糖
可以去内分泌科就诊,检查以下三项指标:
� � 如果你的数值落在中间区域,就意味着正处于「前期状态」——可能还没病,但再拖一拖、胖一胖,就跨过去了。
03
减肥!养成更多好的生活习惯!
高风险的、在危险边缘的朋友,好消息,你不一定要吃药,改变生活方式就能逆转!
肥胖和伴随而来的血糖异常,和生活方式关系密切,最先要调整的就是饮食运动,让自己从糟糕的致胖环境中冲出来。
如果已经确诊糖尿病,也别灰心,在医生的指导下做好血糖管理,能有效降低各种并发症的风险,身体状态也会有一定的改善,但一定一定要长期坚持。
不断年轻化的肥胖和糖尿病问题,是糟糕生活方式给身体带来的最直接恶果,是全世界共同的挑战。
我们要做的,是改变 / 养成一个又一个好的生活方式,不对「致胖环境」妥协。
千万别觉得现在还年轻、没事,我们的每一个选择,都在决定 10 年后的身体状态。
这场和糖尿病的战役,没有替身。
糖尿病吃什么药可以降血糖?
控糖效果不好怎么换药?
试试在线咨询内分泌科医生
本文审核专家
参考文献
1. Early-onset type 2 diabetes: no time for defeatismThe Lancet,The Lancet, Volume 405, Issue 10497, 2255
2. Early-onset type 2 diabetes: the next major diabetes transition Luk, Andrea et al.The Lancet, Volume 405, Issue 10497, 2313 - 2326
3. Emerging Risk Factors Collaboration 2023, 'Life expectancy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ages at diagnosis of type 2 diabetes in high-income countries: 23 million person-years of observation', 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 Redirecting
4. Understanding the drivers and consequences of early-onset type 2 diabetesLim, Lee-Ling et al.The Lancet, Volume 405, Issue 10497, 2327 - 2345.
5. Young ‐ onset type 2 diabetes — Epidemiology, pathophysiology, and management - PMC
6. 《2024 版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
7.https://bjrmyylib.yuntsg.com/ueditor/jsp/upload/file/20230919/1695130784021063093.pdf?utm_
策划制作
策划:pheobe | 监制:Feidi
插图:见图注 | 封面图来源:站酷海洛
最近微信改版了,有读者说找不到我们的文章
大家记得把丁香医生设为星标� � 哦~
配资平台哪个好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