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里提到“五十始衰”,这话不假。到了五十,人确实能感觉身体和精神不如从前,这是自然规律,没必要回避。
但“衰”不是终点,它更像一个提醒:是时候换种活法了。
那些活得久、过得好的女人,往往都在这个年纪想明白了,果断放下了三样东西。放下了,后半生反而更轻松、更自在。
图片
一、别再拼命,身体最重要
老话说得好:“久劳成疾,积劳成病。”五十岁以后,身体已经用了几十年,真经不起天天折腾。
很多女性一辈子忙惯了,带孩子、做家务、操心工作,总觉得家里离了自己不行。结果呢?常常是累垮了自己,也没换来多少理解。
像林徽因,那么有才华的一个人,年纪轻轻就得了肺病。本来好好静养还能稳住,可她放不下工作和家庭,一直劳心劳力,结果五十一岁就走了。
所以到了这个年纪,真的要懂得“惜力”。孩子的事,让他们自己去处理;家务活,适当分出去。身体不是铁打的,需要休息,也需要照顾。对自己好一点,不是为了偷懒,是为了走更远的路。
二、少计较,心宽才能气顺
除了身体上的累,还有一种累,是心里累——什么事都往心里去,什么话都琢磨半天。
生活里鸡毛蒜皮的事不会少,如果样样计较,日子就没法痛快了。很多病,其实是气出来的、愁出来的、想出来的。
张允和,民国时的才女,一生经历不少坎坷,但她很少抱怨。她喜欢研究昆曲、写文章、跟朋友聊天, famously 提出“三不原则”,其中一条就是“不拿别人的错惩罚自己”。她活到九十多岁,思维清晰、姿态优雅,不是没有道理的。
所以,有些话,听过了就忘掉;有些事,过去就让它过去。把心思放在喜欢的事情上,养花、听戏、跟老朋友喝喝茶。心里不堵,气血就顺,人自然就更健康。
三、远离消耗你的关系,清净才是福
人到了五六十岁,早就该明白:朋友不在多,而在真。那些需要你小心翼翼维护、费心经营的关系,往往最消耗人。
知心好友,两三足矣。其他的,能远就远,能淡就淡。
杨绛先生晚年经历了女儿和丈夫的离世,但她没有沉浸在悲伤里,也没有靠凑热闹排解寂寞。她选择安静地生活,整理钱钟书的手稿、写自己的文章,谢绝很多不必要的来往。她活到105岁,始终清醒、平和、充实。
这种“远离”,不是冷漠,是明智。后半生,要把时间留给自己、留给家人、留给真正懂你的人。生活简单了,负担就轻了,人才会自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配资平台哪个好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