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印度的钻石产业,就不得不提一个叫Surat的城市。这里被称为"钻石之都",全球大部分钻石都要在这里经过切割抛光,才能摆上纽约、伦敦和上海的珠宝柜台。
美国一直是印度最大的钻石客户。每年有价值近百亿美元的钻石首饰从印度出口,美国婚礼上的钻戒,几乎都带着印度工厂的印记。这个产业不仅撑起了印度的出口,更养活了数百万印度工人。
但这一切,随着美国一纸加征50%关税的命令,突然就变了样。
美国的关税政策就像一记重拳,直接打在了印度钻石产业的心口上。效果立竿见影,最先受到影响的就是那些指望圣诞季和感恩节大单的出口商。原本应该热销的钻石,现在却被客户一封封退单邮件打回。理由很简单:"价格翻了一倍,我们卖不动。"
一夜之间,订单像退潮一样消失。订单没了,工厂自然撑不下去。Surat的钻石加工车间里,原本机器轰鸣、灯火通明的景象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几分冷清和萧条。许多工厂不得不缩短工时,原来一周工作六天,现在压缩到两三天。一些小作坊干脆关门大吉,工人们排着队领最后一笔工资,然后被迫返回家乡。
更让人头疼的是,美国市场留下的巨大空缺,短期内根本找不到替代者。中东和欧洲虽然也有需求,但无论规模还是利润,都没法和美国相比。少了这个最大金主,整个印度钻石产业链就像失去支柱的大楼,开始摇摇欲坠。
其实印度的问题不只是关税,整个钻石行业都在经历寒冬。过去两年,钻石价格指数从高点下跌超过40%。就连戴比尔斯这样的行业巨头,也不得不放下坚持几十年的价格底线,连续两次大幅降价。这对一直靠"稀缺与保值"来维持神话的钻石行业来说,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价格下跌的背后,是需求的萎缩。钻石最大的消费场景就是婚礼,而现在全球年轻人结婚率明显下降。中国结婚率十年间减半,日本、韩国跌到历史最低点,就连美国年轻人买婚戒的预算也一降再降。没有婚礼,钻戒就少了最重要的销路。
与此同时,整个奢侈品消费都在降温。经济增速放缓,让年轻人更愿意把钱花在性价比更高的东西上。豪车卖不动,名表滞销,钻石自然也失去了身份象征的光环。在投资方面,黄金的崛起更是给了钻石沉重一击。过去两年金价一路上涨,今年涨幅接近30%,成为最受欢迎的保值工具。相比之下,钻石缺乏流动性,又没有统一定价标准,保值神话彻底破灭。
比价格下跌更致命的,是人造钻石的崛起。现在的实验室培育钻石,几乎可以以假乱真,几周时间就能造出一颗完美宝石,价格却只有天然钻石的二十分之一。在美国市场,这股潮流已经势不可挡。2024年,培育钻石首次超过天然钻石的零售份额,2025年这个比例接近60%。换句话说,美国年轻人买婚戒时,十个人里有六个选择了便宜又环保的实验室钻石。钻石的稀缺性神话,正在被新一代消费者打破。
印度并不是没有出路,但每一条路都走得很艰难。一些出口商开始把目光转向中东、东南亚甚至中国,希望用这些新兴市场填补美国留下的空白。但现实是,这些地方虽然有潜力,但无论规模还是利润,都远不如美国。
也有企业尝试做自己的品牌。他们不再满足于代工,希望用高端设计和自有品牌走向价值链上游。但问题在于,从代工到品牌,不只是钱的问题,还需要长期的文化积累和市场认知,这个过程至少需要五年、十年的耐心投入。
印度政府也在想办法,一边寻求与美国谈判,争取政策松动,一边研究补贴、贷款等扶持措施。但在地缘政治紧张的大背景下,美国是否会松口,恐怕没多少人抱太大希望。
很多人以为印度会瞄准中国市场,但问题在于,中国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培育钻石产业链。河南一带的工厂,从种子到切割抛光,再到珠宝零售,都已经很成熟。更重要的是,中国本土品牌已经完成消费者教育。周大福、老凤祥、I Do等品牌积极推广培育钻石,让年轻人接受了更实惠、更环保的选择。印度如果现在想进入,既没有价格优势,也缺乏渠道与品牌,想要复制当年在美国的成功几乎不可能。
"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这句经典广告语曾让无数人相信钻石的浪漫与稀缺。但如今,这个神话正在快速褪色。印度钻石产业的困境,只是全球钻石行业的一个缩影。关税是导火索,真正的深层危机是消费需求下降、观念改变和人造钻石崛起。
未来的钻石市场,或许不再属于那些高高在上的天然钻石,而是属于更亲民、更环保的人造钻石。对印度而言,这是一次痛苦的转型,也是一次被迫的洗牌。能否挺过寒冬,不只看美国的态度,更取决于印度自己是否有勇气从"世界工厂"走向全球品牌。
参考资料:
印度宝石和珠宝出口促进委员会年度报告
国际钻石价格指数(IDEX)2023-2025年数据
美国珠宝商协会市场调研报告
中国培育钻石产业发展白皮书
全球奢侈品消费趋势报告(2025年版)
配资平台哪个好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