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关记忆》
烽烟散尽,黄土未冷
长城脚下,黄河回声
老牛湾的月,照过铁衣寒
夯土墙边
谁在唱古老的黄河谣?
西口风吹,关山霜重
走马的汉子,一去无踪
展开剩余92%油灯下,阿娘缝征袍
窑洞外,雪满关山道
啊——偏关!
千年的烽火,铸进你的骨
黄河的血脉,流在你胸口
多少英雄埋作青山
多少离愁,随大江东流
杨家将的箭,已成传说
边墙上的字,岁月斑驳
牧羊人走过古战场
迷子香里
谁还记得沧桑?
暮色漫过箭楼残垣
戍角声散作云烟
唯有那轮旧时月
仍照关山如当年
啊——偏关!
你是史书里的一页风烟
你是游子心头的故园
纵使千年风沙漫卷
你的名字
永远
刻在长城边!
边墙内外:偏关的千年守望
黄河自北向南奔腾而来,在晋西北的黄土高原上忽然收住脚步,优雅地转身划出一道天地间温柔的弧度。就在这金色转折的臂弯里,偏关城已守望了六百个春秋。城墙沿着山脊游走,宛如一条沉睡的苍龙,龙首低垂啜饮黄河水,龙尾轻扫长城脊。这座用黄土夯就的边城,与宁武关、雁门关并称“外三关”,却独有一份倔强——它是文明碰撞时迸溅的火星,是历史长河里不肯随波的金沙。
(点击图片变原图)
▼
好汉山长城
偏关的历史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那时这里已是赵国的边陲。但真正奠定其军事地位的,是明王朝。洪武二十三年,偏关守御千户所设立,从此这座城池便与大明王朝的兴衰紧密相连。城墙由黄土夯筑,外包青砖,周长五里十八步,高三丈五尺,设有东、西、南三门,唯独不设北门——这是边关城池的共同特点,寓意“永不开北门,不让胡马入”。城墙上的垛口如锯齿般排列,曾经架设过无数火铳与弓箭,如今只剩下风声呜咽。站在城墙上远眺,远处的长城遗迹如一条断续的丝线,蜿蜒在苍茫的群山之间。这些夯土构筑的军事工事,见证了无数次金戈铁马的厮杀,也目睹了茶马互市的喧嚣。历史在这里不是教科书上的铅字,而是融入每一寸土地的集体记忆。
(点击图片变原图)
▼
明长城“九窑十八洞”
偏关的民间习俗中,保留着鲜明的边塞特质“踢鼓子秧歌”是尚武精神的体现,表演者身着戎装,踢腿挥拳间依稀可见古代军阵演练的影子。婚丧嫁娶中的种种讲究,语言中夹杂的蒙语词汇,饮食中牛羊肉与莜面共存的特色,无不诉说着这里作为文化过渡地带的故事。最动人的莫过于那些传唱了几百年的民歌,苍凉的调子里既有黄土高原的粗犷,又有草原长调的悠远,歌中唱的是戍边人的离愁,是走西口的艰辛,是普通人对和平生活的朴素向往。这些习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活着的传统,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自我更新,却始终保持着那份独特的边塞气质。
(点击图片变原图)
▼
寺沟长城
自然赋予偏关的地貌极具戏剧性。黄河在这里完成了它千里奔流中的大转弯,形成“黄河入晋第一湾”的奇观。老牛湾的悬崖峭壁如刀削斧劈,黄河水在下方静静流淌,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冬季,冰封的河面如一条玉带;春季,开河时冰块碰撞,声如雷鸣。这些自然奇观不是静态的风景画,而是随着四季更替不断变换妆容的活的生命体。偏关人世代与这样的自然相处,培养出既坚韧又豁达的性格——他们明白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却也懂得如何与之和谐共处。
(点击图片变原图)
▼
老牛湾
在黄河臂弯里守望的偏关,不仅用城墙铭记历史,更以绿意续写传奇。站在老牛湾的悬崖上远眺,会发现一道新的“长城”正在群山间蜿蜒——那是偏关人几十年植树造林筑起的绿色屏障。上世纪六十年代起,这片曾被战火与风沙侵蚀的土地上,人们手持铁锹代替了长矛,以油松、柠条为新的“戍边将士”,在千沟万壑间展开了一场持久的“绿化战役”。如今,城墙外的荒山秃岭已披上绵延百里的绿装,春季山花烂漫时,杏花、海红果花与古老的烽火台相映成趣,仿佛历史与自然在此达成了最美的和解。这些扎根黄土的树木,既守护着母亲河的水土,又为古老的边塞画卷添上了最生动的注脚——当风吹过林海,松涛声里依稀可辨当年戍边将士的呐喊,而林间跳跃的狍子与野鸡,则成了这片土地最灵动的守望者。
(点击图片变原图)
▼
乾坤湾
今日的偏关,正经历着从军事要塞向文旅名城的转变。古老的城墙得到了修缮,城内的明清街巷保留着原有的格局,青砖灰瓦间偶尔闪过身着汉服的游客身影。农家乐里飘出莜面栲栳栳的香气,民宿的灯笼在夜色中温柔地亮着。黄河岸边的摄影基地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摄影爱好者,他们架起长枪短炮,等待捕捉老牛湾最美的晨光。这种转变并非对历史的背叛,而是边关精神在和平年代的延续——从前是用刀剑守卫疆土,如今是用文化守护记忆。城墙上那些被风雨侵蚀的砖石,既承载着过去的荣光,也欣然接纳着现在的欢笑。
(点击图片变原图)
▼
关河口
黄昏时分,夕阳为偏关城墙镀上一层金红色的光芒。远处,黄河水泛着细碎的银光,静静流向远方。城墙内外,炊烟袅袅升起,与暮色交融。这座边关小城就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额头上刻满皱纹,眼中却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它记得金戈铁马的岁月,也拥抱车水马龙的今天;它守护着厚重的历史,也敞开心扉迎接变化的未来。在偏关,每一块城砖都是一个故事,每一道沟壑都是一段记忆,它们共同诉说着边墙内外永不褪色的生命传奇。
(点击图片变原图)
▼
偏关县城
《偏关辞》
(长诗)
一
筑城者说
他们用黄土夯筑城墙
把史书里的狼烟
夯进三丈五尺的黄昏
不设北门
让箭垛咬住朔风
让瓮城困住胡马
让每一块砖都记住
这里
是中原递出的一封战书
被黄河的臂弯轻轻接住
六百年来
城墙吃下太多锈蚀的箭镞
在暴雨后吐出几枚生绿的铜钱
而戍卒的骨缝里
野薄荷与芨芨草年年返青
二
舆图上的折痕
老牛湾的悬崖
是大地折断的腕骨
黄河在此忽然柔软
像将军卸甲
像史官搁笔
像一封家书
在驿站被风掀开
露出“勿念”二字
我们测绘河道
却测不准水的记忆
哪一滴来自贺兰山的雪?
哪一涡藏着河套平原的麦香?
当冰凌在三月崩裂
整条晋陕峡谷
都听见青铜的颤音
三
民歌的考古层
“走西口”的调子卡在坝堰上
把三百年离愁压成一道车辙
踢鼓子秧歌的汉子
把戍边的鼓点踩进冻土
他们的红腰带
是烽火台褪色的残烬
而牧羊人用蒙语数云朵
数到“忽如”时
一场雪落满明朝的马鞍
四
绿戍边
后来
我们以铁锹为戟
在城墙外栽种新的边防线
油松是沉默的千户
沙棘是散装的斥候
柠条用根系捆住流沙
像修补一封被风撕碎的军报
春天,山桃花攻占隘口
替阵亡的将士举起白旗
而老牛湾的断崖下
黄河正用浑浊的喉音
教每一粒沙
背诵“天下太平”
五
黄昏的辩证法
现在
落日给敌楼镀金
无人机掠过稗草间的箭簇
摄影师的镜头里
夯土层与光纤缆彼此穿透
历史在此显影
戍卒的磷火成了民宿的灯
烽燧的狼烟化作手机信号塔
只有黄河记得所有转折
它第九十八道弯埋着箭囊
第九十九道弯
正漂来载满西瓜的船
六
偏关帖
要如何书写你?
用城墙砖的隶书
还是冰凌的狂草
用县志里霉变的“寇”“虏”
还是导游旗上印刷体的“AAAA”
当我在碑廊抚摸残缺的“忠”“勇”
一片榆钱落进拓片的裂隙
原来时间最慈悲的战术
是让青苔啃食刀痕
让蒲公英在铳口发芽
而星空下
老牛湾与无人机达成协议
它交出断崖的剪影
我们归还河流转弯时的
那秒迟疑
本篇文字均由AI生成
统筹:聂艳英
整理:郝永峰
AI技术:申健
设计:赵菁
本期编辑:赵菁
来源:忻州日报新媒体中心
发布于:山西省配资平台哪个好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