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刻瓷技艺创新人才培训
7月25日—7月27日,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正高级工艺美术师刘永强老师为《中国刻瓷技艺创新人才培训》全体学员授课。
授课内容
刘永强老师以“肖像刻瓷”为主题,从肖像刻瓷的工艺特点、历史背景、制作流程、艺术价值、非遗保护以及现代应用六方面作了详细讲解。
刘永强老师先对肖像刻瓷的概念及工艺特点作了系统介绍。他表示肖像刻瓷是一种将人物肖像通过雕刻技法呈现在瓷器表面的传统工艺,结合了绘画、雕刻与陶瓷艺术的精髓。在材质选择上,多选用细腻的白瓷盘或瓷板,表面光滑利于细节刻画。在技法核心上,以錾刀、钻石笔等工具手工雕刻,通过点、线、面的疏密变化和点线面的深浅变化表现明暗层次,类似素描肖像画或油画肖像画效果。
展开剩余83%随后,他指出肖像刻瓷可追溯至清代,受宫廷瓷艺和西方肖像画影响,早期多为皇室贵族制作。新中国成立后,山东淄博成为刻瓷重镇,技艺逐渐艺术化。
在授课过程中,他重点强调了肖像刻瓷的制作流程。第一步,画底稿:在瓷面上用墨或瓷用铅笔勾勒肖像轮廓。这一步很重要,只有画得很准确,才能为下一步的刻制或最后效果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步,雕刻:画好后,开始刻制,刻制通常用两种刀尖刀和扁刀,尖刀一般用来刻面,扁刀一般用来刻人物肖像的头发眉毛嘴唇,沿轮廓线凿刻,需控制力度,人物肖像的暗部用力要重一点,灰部和亮部用力相对要轻一点。第三步,着色:(可选油画色)黑白效果,彩色效果。基本是按照素描肖像写生或油画肖像写生的步骤进行着色。
在辅导学员练习的同时,他还不断强调肖像刻瓷的艺术价值与非遗传承。刻瓷艺术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具有写实性、唯一性、跨界融合的特点。他鼓励学员们坚守初心,珍惜时间投入创作,在刻瓷艺术道路上,平衡传承与创新,成为既深谙传统又敢于突破创新的传承者,通过不断精进技艺,实现个人成长与发展。
三天的课程结束,学员们认为刘永强老师的教学内容精准而实用。不仅深化了对中国刻瓷技艺的认知理解,更点燃了学习刻瓷技艺的热情,有效提升了师生群体学习、传承、保护非遗的自觉性,为传承中华文脉、坚定文化自信贡献了重要力量。
学员心得
1
学员:杨洋
向刘永强老师学刻瓷肖像心得:刻瓷肖像,是在瓷器上刻画容颜,是刀尖上的舞蹈。它要求下刀如神,毫厘之差便足以令形神走样,每一次落刀都是岁月沉淀下的传承技艺。
在刘永强老师的教诲下,我初识其中堂奥。“刀锋即是笔锋,轻重缓急皆在腕底。”他亲自示范,见他手中刻刀缓缓行走于瓷面,方真正明白“一丝不苟”的真义。刀锋细微震颤,却始终如磐石般稳定,每一次推进皆凝神屏息,每一次刻画都倾注了全部心神。如何在深浅之间巧妙安排光影虚实,更如何捕捉人物眉宇间那稍纵即逝的神韵——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这段学习,实为一次沉潜的修行。我渐渐懂得,刻瓷不仅是技艺的锤炼,更是与器物对话,与时间较量的过程。它教会我唯有心手相应,静气凝神,才能在刀锋与瓷胎间寻找平衡,将瞬间的神情以刀锋凝固于永恒——那永恒定格的瞬间,正是刻瓷艺术最无声也最动人心魄的诉说。
2
学员:苏童
于刘永强老师座下研习肖像刻瓷,方知这方寸瓷盘之上,竟藏着一个生命宇宙。刻刀起落,如履薄冰——每一次深浅的抉择,都是对人物灵魂的试探。老师以刀为笔,在瓷面上精准捕捉眉梢的含蓄、唇角的微澜,将坚硬瓷胎点化为流动的呼吸。其点刀如星、线刻似水的绝技,令冰冷釉色在光影中苏醒,缓缓流淌出骨肉的温度与岁月的印痕。
从最初对“形”的笨拙追逐,到渐渐触碰到“神”的微妙律动,这个过程宛如破茧。每一次刀尖的踌躇与突破,都在瓷面上刻下了对生命更深的理解。原来肖像的灵魂不在眉眼的复刻,而在那藏于线条深处的情感暗涌与生命姿态。
这门古老艺术因创新而焕发新生。它向我昭示:传统非凝固的标本,而是奔涌不息的长河,滋养着每一代创作者的心田。刀尖之下,不仅镌刻面容,更在守护一种永恒的文化脉动——让生命于坚硬中绽放,让时间在釉色里停驻。这便是我刻刀追寻的永恒。
3
学员:陈林茹
当刻刀在素白瓷盘上落下第一道细痕,我正式踏入了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中国刻瓷技艺创新人才培训的殿堂。
短短三日,以人物为主题的学习,竟如一场浓缩的修行——方寸瓷盘之上,人物之魂的捕捉何其艰难!每一根线条的深浅走向,每一处眉眼神韵的微妙起伏,无不考验着指尖的力道与心眼的洞察。刀尖游走于脆弱的瓷面如履薄冰,然而当最终心中所构想的人物轮廓终于突破重重障碍,栩栩如生于瓷面时,那种以刀笔驯服瓷土、赋顽石以灵犀的喜悦,足以令所有汗水升华。
抚摸着盘面上定格的面庞,清代乾隆年间发轫的刻瓷艺术,其回响穿越数百年时光,此刻正落于我掌心。这门古老技艺历经岁月流转,幸得国家艺术基金之薪传与各位老师的全力辅导,方使如我之辈得以承接其脉动。作为新一代传承人,四十天的淬炼远非终点,而是叩开千年艺术之门的起点。我深感肩头使命:从此以刀为笔,以瓷为纸,将这门点石成金、化静为动的艺术不断打磨、创新。
未来之路,我愿以手中刻刀为舟,将刻瓷艺术的万千气象渡向更广阔的彼岸——让更多心灵得以触摸这瓷上乾坤的冷冽与温润,感受其沉默之下蕴藏着的、穿越时光的磅礴诉说。让这门古老艺术,在新时代的晨光里,绽放出更璀璨的生命力。
教师简介
刘永强,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正高级工艺美术师,以独创的"一刀准"刻瓷技艺闻名。其艺术创作融合篆刻、中国画与西洋油画技法,代表作品包括耗时三年完成的《清明上河图》刻瓷巨著及鲁青瓷生肖系列雕塑。作为淄博市永强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技术总监,他提出"陶瓷艺术实用化"理念,设计开发60余种鲁青瓷器型,并创立都瓷苑陶瓷艺术博物馆推动技艺传承。累计获"山东手造大工匠""齐鲁工匠"等30余项省级荣誉,作品入选《中国陶瓷百年史》,培养出多位省级工艺美术人才。
发布于:北京市配资平台哪个好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